篆刻入门:临摹汉印的检查清单
发布时间:2025-04-12 14:17 浏览:172次
我接触了大量的篆刻初学者,都在“印宗秦汉”理论的影响下,接受了“取法乎上”的理念,于是开始大量的临摹汉印,原因简单,篆刻审美,发源于秦汉,历代沿习。篆字的造型,怎样才具有美感呢,怎样不具有美感?历代篆刻家在长期的篆刻实践中,积累了大量的美感经验,要想获得这种审美经验,最深入的方法和有效的途径,就是临习,而溯源而上,就是秦汉,再缩小一点临摹样本,就是汉印。
进而,一个问题随之而生,就是临摹汉印要临到到啥程度算达标,如何检查一方印是不是临到位了?
我之前被问及这个问题时,答案很简单,就是从“逼肖”到“毕肖”,即从越来越像原印,到几乎跟原印一模一样!或者换个更高级的说法,从“形似”到“神似”!
有的朋友不以为然,认为不必临像,于是,无论临摹哪种风格的汉印,他从未临像过,并且以不像为乐、为荣,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自逞性情,才神彩饱满。其实质呢,不过是自欺欺人,他刻出来的“汉印”,真的“风格”独特,但却或满是自家习气,或满是俗气,既无格调,更谈不上境界。也就是说,一开始一味地自由临摹,不受汉印临本的牵掣,也就无法学到自汉而下的篆刻共性法则与神髓,自我的习气将追随终身,永远也抹不掉。
说白了,不认真临汉印,实际是“根”不正!因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发源于汉,汉民族文化的审美,也基于汉。我们临汉印,实质上是为了“节度其手”,使自家手上功夫接近汉人,不仅在于技法,更还有藏于技法背后的气息,更有汉民族独有的审美观(它与西方的很多审美是有明显的差异的)。
以上是题外话,接下来,我们列一下临摹汉印的检查清单:
1、认字(字法)我们拿到一方汉印临本,印面通常是四至六字(二字印也不少),第一件事要做的,就是把这四个字都认清楚,它是什么字,如何读,什么意思,在这方印这个位置里是什么意思……方法是百度或者查字典(最好是查字典),如《字源》《汉语大字典》《源语源流字典》等,这些字典均可借助于APP或小程序。并不一定要购买纸质本。
查《字源》的好处,在于了解这个字最原始的字形,甲骨文如何写,金文、战国文字如何写,汉字是象形文字或者会意文字,了解字源,非常有利于记住这个字。比如“年”字:
图片
(年字的字形演变)
年字本是会意字,甲骨文到金文都是上方是个禾苗的形状,下部是一个弯着腰的人形,即人负禾之意,表示由一年的收获(那时谷一年一熟),表示一年的时间。到了《说文解字》,即汉代,它被归为从禾、千声的形声字,下部才演变为一个“千”字。
2、篆法查汉印里的每个字的篆法,同一个篆字,往往有很多种写法,即线条有多种屈曲、盘绕的方法(这是缪篆的特征之一),在这方印里这样“篆”,到另一方印里,可能那样“篆”(省笔或增笔都可能会出现),具体可以查《汉印文字徵》或者《汉印分韵》《缪篆分韵》等书。查清篆法,认真思考,这个字为啥选择了这种篆法,可以彻底学会这个字在印面中的应用,这有利于未来的印稿创作。仍以“年”字为例,《增订汉印文字徵》里,它的篆法如图:
图片
(《文字徵》里收录的汉印“年”的篆法)
以上两项基本属于“篆”的范畴。非常重要,动刀之前,最好就解决了这两条。认真观察之,真正理解之,尝试模仿之。临一方印,记四个字,日积月累,终有所成。
3、字形外轮廓与字间距这一点其实应当归属章法部分,但可以放在首要的检查要点。汉官印四字印的字形外轮廓多为正方,因为四个字平均分配印面空间,每个字各占四分之一的正方形位置,检查其外轮廓,并检查四个字之间的间距,注意,这里的检查标准以原印为准。如“太医丞印”:
图片
(检查字形外轮廓与字间距)
当然,官印中的六字印,私印中的二字印,其字形外轮廓则是长方形的。此外,还有一些变例,如“司马贤印”:
图片
(汉私印“司马贤印”)
因为“贤”字笔画太多,它被拉长放大了,因此,贤是纵向的长方形,而印成了扁平的长方形,“司”“马”两字也有相应的占地面积变化。同样,字间距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,这些细节,临摹时,要临摹出来。
4、笔画之间的间距与对称元素篆书的结体特征是“匀齐”,因此,它的笔画之间的间距通常是“均匀”和“整齐”的,特别是汉玉印一类,其笔画之间的间距甚至“匀”得“令人发指”,但也正是因为这种匀齐,才带给玉印相应的庄重典雅气息,临摹时要认真观察,仔细模仿。比如“和福”:
图片
(匀齐的“和福”)
当然,与篆书特征有关的元素还有“对称”,和福这方印里也有对称元素,比如“禾”部的下部两垂笔,要检查一下是否真做到了对称:
图片
(对称)
5、起收检查每一根笔画的状态。是方是圆、是钝还是尖。在篆刻等视觉艺术中,方和圆、钝和尖所表达的审美感觉是差异明显的,因此,在临摹汉印时,要十分注意笔画的起笔、收笔的方圆、钝尖状态,只有准确的临摹,才能真正精确地传达出原印所呈现的视觉状态。比如“平安长印”的圆,“九原丞印”的方,在起收处格外明确,气息各异:
图片
(方圆的比较)
此外还有尖与钝的差异,比如同样是“立义从事”一方细白文印,其中相应的线条两端有尖与钝的差异,也正是因为这些差异,印面笔画的起收才丰富得多,不会显得单调呆板。如图:
图片
(尖与钝)
在临摹之时以及临完检查时,起收处的方圆、尖钝应格外注意,因为笔画起收处方与圆、尖与钝的差异,既决定全印的风格,又使印面有更为丰富的审美元素,才会更耐人琢磨。
6、转折笔画的转折处也需要考量,主要是考量它的方与圆。
除了要考虑转折处的方圆外,还要考虑同一个转折处,笔画两侧的方与圆。如“河池侯相”中的转折处:
图片
(转折处的方与圆)
7、笔画中段除了考虑笔画起收和转折,还要考虑笔画中段的质量,除了考量它的光洁与毛刺外,还要考虑它两侧的内擫与外拓。如“大将长史”一印笔画明显的外拓(有膨胀的感觉),而“广陵王玺”一印笔画明显的内擫(有向内凹进的感觉),我们各挑出来一个特征明显的标示出来:
图片
(笔画中段的内擫与外拓)
8、笔画连接处两根笔画相接,或实接,或虚接,或不接,或接过头……种种状态,实是体现出书写顺序以及铸凿痕迹,与全印的神韵相关,一定要认真对待,如“虎威将军章”各种交接并存,更显其从容恣肆之况:
图片
(各种连接)
我们学习群的汉印临摹还处在白文印阶段,可以暂时只说这些。汉朱文印尚未开始,至汉朱文印时,我们还要明确关注边框,关注其光与毛(内上两侧),断与接,直与弯等……以后再说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上一篇:没有了
下一篇:没有了